“这是我应该做的”
“默默无闻,润物细无声”,这是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所有警察对周倩一致的评价。
在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开展疫情防控工作中,周倩上交给组织一封言辞质朴的请战书。
“我请战,疫情不退,绝不出监管区”。
字字都是恳切,字字都是坚定。这是一封请战书,更是一颗滚烫的心。
“这是一个期待入党警察应该做的事”
“为什么会写下这封请战书?”面对提问,周倩的回答,只有短短一句话:
“没有为什么,只觉得,我应该这样做。”
应该做,这是周倩对于自己的要求。周倩是云南省第三女子监狱一监区的一名警察,这个“85”后的唐山姑娘,十一年前,因为实现“警察梦”,她通过了公务员考试,从老家河北唐山来到了云南昆明。疫情之下,周倩想起从长辈们口中说起的44年前那场唐山大地震。那场震惊世界的大灾难,让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城市成为一篇废墟,但也是党中央的一声令下,无数的解放军官兵,无数的医务工作者逆行而上,从断壁残垣中,从瓦砾碎片中,将唐山人一个个解救了出来。这其中,就有周倩的爸爸。周倩的爸爸当时只有14岁,他被压在一堆废墟下,四周全是黑暗,近乎绝望之时,被几名解放军一点一点刨出来,那一点点透出的光亮,照亮了他一生的道路,那场景让周倩爸爸至今还牢记在心。
1987年出生的周倩没有经历过这场灾难,但一出生,便在父亲的遵遵教诲下成长。爸爸告诉周倩,“唐山人是怀着感恩之心生活的,身为唐山人,一定要爱党爱国。”
此次抗疫期间,身为重点培养对象的周倩再次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和请战书。“入党是我从小的志愿,也是我爸的心愿。我想成为一名党员,现在也应该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”此时的周倩,更读懂得了父亲的感恩与热爱。因为党员要冲锋在前,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,作为一名唐山姑娘,作为一名监狱警察,周倩希望能为党为国家发挥自己的小小力量,也希望和当初救出爸爸的解放军一样,不坚持到最后一刻,绝不后退。
“我决心用我的实际行动接受党对我的考验,我坚决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......”周倩在入党申请书中的每一字每一句都践行在工作中,她做到了在危机中挺身而出,在大考中英勇奋起。
“这是一对双警夫妻应该做的事”
周倩的丈夫,是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一名大队长。此时的他,和周倩一样,也守护在自己的一方战场。
丈夫眼中的周倩,生活中大大咧咧,工作中却很尽力,“休产假的时候,她都要24小时把手机带在身上,就怕单位有事找她。”
说起周倩递交请战书的事儿,这个不善言辞的大队长坚定的说,“我知道这事儿,我支持她这么做,这也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
又是一句熟悉的“应该做的”,大家打趣说,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,小两口的回答竟然如此一致,当然,他们的坚守也是一致。大年初四,为了共同战斗,周倩和丈夫把孩子留在了老家唐山,“这样我们就没有后顾之忧了。”
一对夫妻,一座城市,一种坚守。对周倩夫妻俩来说,心连心并肩战斗就是爱情最好的样子。
“这是一个青年警察应该做的事”
在高墙下每一个夜晚22点,如果不是当值夜班,周倩都坚持夜跑。为什么要坚持跑步?周倩说,因为要增强抵抗力,保证自己能够以足够的体力,支撑到战“疫”结束。
当她身着作训服,踏着月光,步伐轻盈,奔跑时耳畔只有风声呼呼吹过,在夜与灯光的交替中不断向前,周倩觉得,因为夜跑,她对坚持有了更深的认识。
坚持就像陀螺一样,转的速度越快,铆在岗位上就越稳。高墙里的战“疫”时刻,检查罪犯体温、组织罪犯学习、疏导罪犯情绪、拨打亲情电话,周倩让自己不停运转。
“哪里最忙,那里就有她的身影。”周倩的同事这样说,“她身上有一种魔力,看到她大家就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干。”在监管区,即使夜班过后,她依然精神抖擞的出现在大家面前。她总是说:“我年轻啊,年轻就应该多干点。”
从最初的忐忑紧张到如今的坦然坚定,周倩在高墙内度过了一生难忘的时光,得到了伴随她一生受用的财富,这是周倩作为一个青年警察的成长。
一群人,一件事,一条心,一起拼,一定赢。一监区,在周倩的带动下,“80后”年轻警察们满怀信心、奋力拼搏,在监狱抗疫阻击战中成为有生力量。
鲁迅先生曾经写过,“有一分热,发一分光芒。如令萤火一般,也可在黑暗中发一点光,不必等候火炬。”
今晚,周倩仍会夜跑,当她抬起头,高墙里的灯光装点成这座城市的璀璨星光,日夜坚守的她们,也成为了风景的一部分,那风景有多美,周倩是懂的。
[责任编辑:谢南]
免责声明:法制社会网转载的信息,目的在于传播丰富网络文化,稿件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,与法制社会网无关。其原创性以及中文陈述文字和文字内容未经本网证实,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、文字的真实性、完整性、及时性本网不做任何保证或者承诺。凡注明为其他媒体来源的信息,均为转载自其他媒体,转载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,也不代表本网对其真实性负责。